让正义之梦在雷锋故乡生根发芽——记望城区法院司法警察范学峰
2021-05-20 14:05:0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法制周报 | 编辑:李林俊 | 作者:曾雨田 | 点击量:28749         

法制周报记者 曾雨田 通讯员 曾晶晶

眼神坚定、身姿笔挺、行步如风,无论何时见到范学峰,他总保持着挺拔的姿态。

1997年,范学峰考入长沙市望城区法院,成为望城区法院白箬法庭(现为雷锋法庭)的一名书记员。白箬镇是雷锋故乡,上岗后,范学峰也把他的正义梦种在了此地,让它生根发芽。

从法庭书记员,到立案庭副庭长,再到司法警察大队教导员,范学峰时刻牢记雷锋精神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挺直维护公平正义的脊梁。

法院工作24年,范学峰个人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奖项,10余次省市级嘉奖……在他的带领下,望城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也斩获了“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集体”。

从门外汉到专业“范”

直到现在,白箬镇的乡亲们还记得亲切的“范书记”。

1997年,范学峰考入望城区法院白箬法庭工作。在那里,当地百姓只要一有事就会来找他,而他也来者不拒,耐心细致地解决乡亲们的困惑。一来二去,范学峰与当地乡亲产生了浓厚的情感,因此还被乡亲们亲切地喊为“范书记”。

正当“范书记”在白箬法庭干得起劲,有着7年基层法庭工作经验的范学峰被任命为乡村建设扶贫小组组长。

在他看来,自己在白箬法庭完成了职业发展、学习、研究最原始的积累,新的工作便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时机。带着这一股信念,范学峰来到了原长沙市望城县瓦灰村和清泉村,也来到了乡村扶贫建设最前线。两年时间,范学峰乐此不疲地奔波着,从扶贫“门外汉”蜕变为出点子谋路子的“内行人”。

“在他的努力下,两个村的基础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,最重要的是还修建了一条马路。”回忆起范学峰的扶贫工作,望城区法院副院长黄胜华不禁称赞道。

仰望星空,寻梦星空。

在忙碌而又充实的扶贫工作中,范学峰仍旧没有放弃逐梦的脚步。几年后,非科班出身的他以460分的成绩,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。几年后,范学峰被调到望城区法院研究室。

“当时研究室刚成立不久,工作乱而无序。”范学峰回忆,初入研究室,常常被面前的一大堆数据弄得眼花缭乱。为了更有效地工作,范学峰开始埋头苦干——改革全院司法数据表,分门别类归纳总结,形成文字材料,做成司法统计报表。

这一创新,提高了全院的工作效率。

“当时,这个司法统计报表全部是范学峰手写而成,十分认真、细致,相关数据都一目了然地呈现,节省了不少工作时间。”分管办公室的院领导郭峰评价道。

“这一切不过是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罢了。”其中的秘诀,在他看来,不过是一个“笨”人,想出的“笨办法”。

“笨”的背面是认真

“世上没有做不好的工作,只有做不好工作的人。”扎实、认真地工作作风,练就了范学峰的细致和担当。不久,范学峰接手了立案庭副庭长一职,负责信访工作。

面对不一样的工作,那股“笨”劲儿又一涌而上。

“事情一搞不定,就会到分管领导那儿去‘取经’。”范学峰坦言,信访工作不同于与文字、数据打交道,要多跑腿、多张嘴,察其言、观其色、若是不会,一定要多向人请教,更好地帮助上访户解决心中的疑惑。

“您坐在这儿许久了,是有什么事吗?”在一次值班时,范学峰看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婆婆坐在信访大厅,她神情低落,但似乎又不急切。

观察良久,他判断这位婆婆应该是有心事,便给婆婆倒上一杯茶水,换上一把更为舒适的座椅,试图打开婆婆的心门。

“崽女跟我相处不来,隔三岔五就吵起来了,我也是没办法了才找到法院来……”在聊天中,范学峰发现,老婆婆并不是真的想把自家儿女告上法庭,只是想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地方,与人聊聊罢了。

这一聊就是5个小时,从上午到下午;这一聊,也彻底让老婆婆打开了心门,一吐为快,成功化解一起家庭矛盾。

“不管来访的当事人是满脸怒容,还是满腔怨气,他都会倒上一杯茶水,送上一句诚挚地问候。耐心地倾听,理性地回答,让来访者感受到法律的温度。”该院经开区派出法庭庭长罗新祥告诉记者,来访者的一言一行、一个细微的动作,都会让范学峰特别留心。

凭借着自己“笨”办法,在范学峰负责信访工作的3年多里,望城区法院的息访率高达91%。

“哪里需要,我就到哪里去”

“在部队,如果需要牺牲,那就是我。”范学峰父亲常说的这句话,也一直影响着范学峰。

“哪里需要,我就到哪里去!” 2011年,范学峰进入司法警察队伍中。无论多么危险的任务,范学峰总是第一个往前冲。

一次,范学峰执行一起强制拆迁任务。当范学峰带领队员破门而入要控制被拆迁人时,被拆迁人利用木梯,爬到楼顶,将一罐汽油泼向他。

透明的液体,穿过木质的扶梯,从上至下淋到了范学峰身上。顿时,他口中、眼中、脚上都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。

“眼睛都睁不开了!”范学峰多次尝试睁开眼睛,仍是徒劳。更紧急的是,在挣扎间,他隐隐约约看到对方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打火机。

来不及多想,范学峰双眼紧闭,一声大吼,一跃而上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被拆迁人压在身下,并击掉被拆迁人手中即将点燃的打火机。任务完成,范学峰也因汽油误入眼睛而受伤。

几天后范学峰才得知,被拆迁人在二楼隔楼里,放置了约20个用啤酒瓶改制成的“燃烧瓶”,外加两个小型液化气瓶和两个半壶装的汽油,同时还准备了数个打火机。

“在狭小的空间放置如此多的易燃品,一旦引爆,只怕能将房顶全部掀开甚至还能炸掉半栋楼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”回想起当初的情形,范学峰心有余悸,“但我当时没考虑这么多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,那就是守护大家的安全。”

在同事看来,范学峰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格。

“他的体能很好,我们都知道那是长年累月、风雨无阻地自我训练出来的,哪怕执行任务回来已很晚,也会完成当日训练量。技能和军姿训练,十遍不行,他就百遍千遍地练。”法院司法警察大队队长姚明华告诉记者,“作为法警队的教导员,从押解到值庭,再到安保,警员怎么站、怎么坐、怎么配合、怎么交接,范学峰都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要求,带领大家一起训练。”

在这样一套规范要求下,望城区法院警队2015年荣获“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集体”,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支呼之即来、来之即战、战无不胜的精兵战队。

范学峰说:“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,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德行。”

责编:李林俊

来源:法制周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